首页 > 美丽乡村> 正文

东洪站村沉淀历史韵味的现代村庄

2018-11-23 来源:

  东洪站村位于怀来县城东北18公里,王家楼回族乡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。走进东洪站村,水泥路面干净整洁,红砖瓦房宽敞明亮,文化广场欢声笑语……它有着现代村庄的新风貌;遮天蔽日的古树,浸染岁月沉香的庙宇、戏台,百年历史的私学堂……它又有着历史沉淀的古风情。

  东洪站村沉淀历史韵味的现代村庄

  ■ 记  者 李晓利

     通讯员 梁洪梅

     摄  影 武殿森

  1

      从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政府出来,往东5公里就是东洪站村。

      去东洪站的那天,正逢村里邀请宣化的晋剧团来村给乡亲们唱大戏。上午9点,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,参加秧歌表演的村民们穿戴整齐,手舞彩扇,随着音乐节奏秧歌扭得热火朝天。秧歌演罢,广场一旁的戏台上,晋剧团的演员“闪亮登场”,伴着鼓乐琴声,为戏台下早已等候看戏的老少村民献上经典剧目。整个村庄洋溢着一派祥和喜庆的生活气息。

      村委会干净宽敞的大院内,一株粗壮、高耸的古树,在流淌的岁月里,经历数百年风霜雨雪,依然枝繁叶茂,遮天蔽日,如巨大绿伞占据院落半壁空间。据树标上写着的河北省城镇古树名木标志牌记录,这是一棵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树。

      东侧,与村委会仅一墙之隔的三官庙,是重新修建的,虽然崭新,但寺庙、戏台和古树的存在似乎使村子的历史厚实了许多。

      据村里81岁的史升议老人讲,明朝时,东洪站和西洪站是一个村,位于现村址西边300米处,因发生地震,村庄毁坏,部分村民东迁现址建村,取名东洪站,西迁的村民建村取名西洪站,两村相隔500多米。

   

  2

      东洪站,起初名为东洪寺,其名源于村内的一座寺庙。

      “早年间,村内有一座庙宇叫“德泉寺”,由大雄宝殿、龙王庙、五道庙、关帝庙、三官庙五座庙宇组成。整座寺庙红墙灰瓦,庙宇上飞檐翘角,雕梁画栋,庙内壁画内容丰富,色彩鲜艳。”今年72岁的张战成介绍。

      张战成是本村人,退休于北京市水利电力部第二工程局。工作期间,他就十分留心乡土素材的收集,东洪站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他都比较清楚。“东洪站与西洪站及相距不远的杏林堡,三村共用一口水井。自古这里干旱缺水,德泉寺建好后,附近村民都来烧香, 祈求水源充沛。”

      德泉寺始建时间不详,据三官庙内遗存的半截石碑记载,该寺于明朝嘉靖年间重修,原本庙宇规模宏阔,但在历史多年的变迁中,庙宇被毁坏。三官庙是一处独立院落,庙前设有钟鼓楼。因曾经作为学校,才侥幸留存下来。

      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烽火岁月中,王家楼回族乡属龙延怀联合县二区,是重点敌战区。当时,日本人在长安岭关口建立据点,并派重兵把守,修建炮楼和城墙等防御工事。 东洪站村距离长安岭5公里。村民白天轮流在路口放哨,观察长安岭敌情,晚上悄悄去位于赤城海陀山下的县政府送信汇报情况。东洪站村30多人参加革命,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抗战传奇。

 

  3

      绕过三官庙,沿着村里干净整洁的街道向村北走去,有一座圆形门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它与周围普通民居的街门显得格格不入,透露出几分古香古色。门洞上,写着“育德堂”三个大字。门前,几位工人师傅正在用水泥修砌台阶。

      “这是我父亲盖的一座私学堂,有百年历史了。”院主人张全顺见有人来便迎了出来。“这座院建于清末民初,门洞上的字是父亲写的”,张全顺今年78岁,从宣钢退休。见我们对此门洞颇有疑惑,他娓娓道来。

      张全顺的爷爷家有100多亩土地,家境富裕。他的父亲张勇善在保定师范学校念书。见多识广的他,从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盖起这座私学堂,起名“育德堂”。圆洞型的门楼里,南边三间房是学堂。本村和周边村子的农家子弟都来这儿读书学习。

      “我父亲在村里从教只有3年。解放前,他在张家口土儿沟前街惠民学校当校长。解放后,又调到大境门学校当校长。之后他被调到崇礼西湾当教师,最后他回到龙观县,在粮食局退休。”张全顺的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。尽管这座私学堂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,但却是东洪站村人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。

责任编辑:huailai
更多>>文明要闻
更多>>文明创建
图片新闻
更多>>公民道德
更多>>未成年人
更多>>志愿服务
中共怀来县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
电子邮件:hlwmb6860877@163.com
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-2011753
冀ICP备18027425号-3